【逝者】张晓

“她的笑容总是那么温暖,她的眼睛总闪着快乐的光,她大大咧咧却心思缜密,宽容大度又善良可爱,她把坚强乐观给了身边的人。”5月19日张晓离开了这个世界,很多认识和不认识她的人,都在网上发帖悼念,网名为“幸福罗拉”的人如是写道。

张晓1973年11月出生在内蒙古察哈尔右翼前旗,1996年7月自兰州大学新闻系毕业后进入佛山日报社工作,1999年3月来到深圳法制报社,2006年2月调入深圳特区报社,不久即在深度报道部担任首席记者。在同事眼里,她是一位优秀的记者,一位乐观热情的朋友。可惜天不假年,年仅40,英年早逝。

和张晓认识的人,都知道她成天乐呵呵的,似乎从未有过烦恼,患了癌症之后,她的乐观更透出无比的坚强。

2010年7月,她刚被确诊肺癌不久,正在北京肿瘤医院治疗,我们受报社委托去看她。这是确诊后第一次和她见面,一路上我们都在思考,该向她说些什么呢?她得的毕竟不是一般的疾病,担心话说得不好,会增加她的思想负担。

没想到这次见面,交谈中她始终笑声不断,早已从突如其来的打击中恢复过来,根本不像一个癌症病人。在临时租住的小套房里,她和老公早早备好了几大盘香甜的西瓜,一坐下就热情地拿给我们吃。她主动聊她的病情,说医生建议不用做手术,直接进行保守化疗,神情是那么轻松,让我们本来沉重的心情变得开朗起来。只是因为化疗,她的脸看起来有些苍白、浮肿。谈病之外,她还特别关心报社的事情,“你们这么忙,可惜我现在不能帮助做点什么!”说话时,我们能感受到她的伤感。但给人的感觉,她好像随时准备再回报社上班。

不久,她回到深圳的家中,报社多次派人看她,每次见面,她都是那么乐观,身体状态看起来也很好,以至于好几位同事从内心发出疑问:是不是诊断错了?

一开始查出癌症时,医生告诉张晓家属,病情已经是中晚期,也许只能坚持几个月。她用自己的乐观与坚强,居然坚持了3年!如果真的有天堂,张晓一定会把笑声也带到那里,让更多的灵魂感受快乐。

作为西北女子,张晓浑身散发着豪放与热情。不论是什么人,她都聊得来,只要她在场,场面就不会冷清。同事间一起吃饭,几乎每次她都是最后一个吃完。因为她和大家总有说不完的话,影响了她吃东西的速度。同事遇到什么事,她会主动帮助出主意解决。因此,在同事尤其是年轻同事眼里,她是位热情阳光的好大姐。

她的性格决定她天生是好记者的料。2007年张晓在广东阳江采访打捞古沉船“南海一号”,清晨5点与一帮记者和工作人员集体乘采访船去打捞现场。到了现场附近,张晓被告知只有极少数中央媒体记者可以上打捞船采访,其余记者只能在采访船上“远观”。在乘船途中的一个多小时中,张晓和打捞局的工作人员聊得火热,最后在他们睁只眼闭只眼的“掩护”下,竟让她“混”上了戒备森严的打捞船。她善于与各类人打交道,有外出采访任务时,报社记者都愿意和她结伴同行。

张晓做新闻始终充满激情,干事风风火火,比很多男记者还能吃苦。深度报道部记者要经常出差,前几年,她的孩子还在上幼儿园,丈夫又经常出差,但只要有外出任务,她都拎包就走。2006年,她有一半以上的时间在全国各地奔波。有一次出差感冒了,晚上去医院吊水,白天仍然坚持采访。

2010年4月在汕头采访打捞“南澳1号”。正式打捞的前一天,不少媒体记者来到码头,准备从汕头市赶往打捞现场南澳岛,但由于风大浪急,去岛上的渡轮停航,大家不得不重新返回市区等天气好转。但张晓没有折回市区,而是在码头上和摄影记者费尽周折找到了一条准备开往岛上的小船,说服对方带上他们。摄影记者回忆当时的情景十分后怕:“就像坐海盗船,随时都可能翻船。”船开出不久张晓就开始呕吐,到对岸后,在地上足足坐了半个小时才能说话。次日,很多乘渡船到现场的同行纷纷说她“简直是要新闻不要命了”。

采访“南澳1号”之后,张晓马上又投入上海世博会采访。十几天的时间里,她每天世博园一开门就跑进去采访,晚上到很晚还在写稿。采访结束回到深圳,我们发现她声音有些沙哑、显得异常疲倦,就问她是不是感冒了,她说就是有点累,休息两天就好。其实,这时候癌细胞已经在疯狂地吞噬她的健康。不久之后,她就被查出了肺癌。从此,她再也没能回到采访一线。

(本文原题《天堂也会多些笑声追忆英年早逝的深圳特区报首席记者张晓》,作者系张晓同事,发表时有删减)

作者 admin

发表回复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