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网华盛顿9月28日电(记者易爱军)在长期关注中国发展的美利坚大学教授德博拉·布罗伊蒂加姆看来,中国在创新对非洲援助方式方面做得不错,“中国的范例正被其他援助方仿效”。
布罗伊蒂加姆28日通过电子邮件接受新华社记者专访时说,中国对非洲援助的创新方式包括通过中国进出口银行以商品担保方式开展基础设施建设融资、发展海外贸易、建立经济合作区和设立中国非洲发展基金,“所有这些成就远远强于任何一个西方国家,现在看起来也强于世界银行在非洲的成就”。
布罗伊蒂加姆在位于华盛顿的美利坚大学讲授国际开发案例,研究领域包括中非关系、对外援助和发展问题。她曾在亚洲和非洲生活,并在非洲十多个国家开展研究。这位国际发展问题专家1983年开始把中国对非洲援助作为研究课题。她认为,中国在对非援助方面远比西方国家专注,中国官员直接与非洲国家政府打交道,能制订“有益于双方”的一揽子协定和规划。而且,这些协定和规划可以把援助和投资加以融合,中国公司和研究机构正在非洲建设的20个农业技术示范中心即为例证。其他国家则倾向于资助社会项目。
她说,“西方趋向于不把援助和投资合二为一。而且,我们讨厌由政府支持在非洲的生产项目或基础设施建设。我们在美国的进出口银行很少在非洲抛头露面。”在援助内容方面,中国的范例正被其他国家和机构仿效。
随着中国与非洲接触的扩大,世界开始关注中非关系。但布罗伊蒂加姆发现,媒体相关报道与她所知的中非关系实情之间存在较大差距。于是,她就中非关系撰写了著作《龙的礼物:中国在非洲的线年由牛津大学出版社出版。
布罗伊蒂加姆告诉记者:“我写本书的目的之一是对围绕这一话题产生的一般看法加以审核,发现大部分看法不是不当就是过于简单化。”
布罗伊蒂加姆多次访问中国,最近又到上海和北京访问了8天。在上海参观世博会时,她在安哥拉馆就《龙的礼物》一书举办了讨论会。她说,讨论会吸引了不少非洲人参加,而且激起了听众“相当的兴趣”。
布罗伊蒂加姆说,上世纪80年代,中国寻求转变与非洲的经济关系,由援助向其他形式经济合作转变。“中国通过非援助手段,尤其是以商品担保开展基础设施建设融资,并通过中国非洲发展基金等工具促进中国投资”。她对此表示赞赏。
她还说:“一些非洲国家为希望移师海外的中国制造商提供了诱人的安置条件。所有这些都为互惠互利提供了机会。”她认为,随着贸易规模的不断扩展,非洲现在已经成为中国出口产品的一个巨大市场。中国产品已经取代不少欧洲出口产品。
当然,布罗伊蒂加姆直言,中非关系发展也面临挑战。她强调:“中国尤其需要对其公司缔结的协议加以监管,以确保协议被证明是互惠互利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