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几天我们谈到,新年伊始的1月2日,美国阿拉巴马州机场的一个地勤人员在工作的时候,被一架E-175的发动机意外吸入,导致丧生。
这种事故在机场实际上是非常罕见的,因为所有的地面工作人员都经过专业培训,他们非常熟知发动机的前部低压区和后部喷流高压区这两个区域,是必须要避开的。如果在发动机的工作状态下接近的话,只有从侧后方的安全走廊横向接近它,才是能够确保人身安全的。
目前,美国官方正在对这起事故进行调查,暂未得出结论。但无论如何,这名工作人员一定是意外地进入了危险区,从而导致了悲剧的发生。
在此前的节目中,我曾经跟大家提到说,喷气发动机每秒钟会吸入几百公斤的空气,像著名的CFM56发动机,在全工况状态下,每秒钟会吸入480公斤以上的空气。当时就有网友对此提出质疑:空气怎么用重量来算?
实际上,这还真不是我编的。如果大家去看航空发动机的参数的话,会发现航空发动机有一个重要的参数叫做mass air flow,就是“空气流量”。空气流量就是指每单位时间内,流经发动机工作面并参与燃烧和做功的空气。这些空气全部是从发动机进气口流入的,所以一般也用这个数据来说明发动机进气口低压区的暴烈程度。
如果我们对比一下的线公斤左右,而像这次造成事故的E-175使用的CF34,它在工作状态的情况下,在大概200公斤左右。即便是低工况状态下,这个力量也是相当惊人的,百公斤级的空气流量也会造成严重的人身伤亡事件。
200公斤的空气,按照空气每立方米1.29公斤来算的线多立方米。也就是说,如果拿咱们的房间来做参照的线平方的单元房内部所有空气。
我们试想一下,1秒钟之内,一个50平方的单元房内的空气全部被抽干,这个吸力和抽气的速度得有多强大。如果是人站在了航空发动机的进气道前,轻易地就会被卷进去。你不是被一两个空气分子撞击,而是被成百公斤级的空气裹携着,飞进进气道。
从我们常识来讲,很难想象一个人在飞进发动机的进气道之后,还能够幸存下来。因为一旦进入进气道,面对的就是高速旋转的发动机的风扇叶片,这个叶片的转速少则每分钟上千转,多则达到上万转。
人在面对着这样可以削金断玉的金属风扇叶片,是否还有生存的概率?历史上有没有幸存者?
值得一提的是,历史上确实有这么一个幸运儿,他叫杰德·布里奇斯,是美国海军的航母甲板上的一名工作人员。
这次事件发生在1991年的2月20日,当时美国“罗斯福”号航空母舰战斗群在波斯湾部署,执行“沙漠风暴”的对地精确打击任务。当时布里奇斯所在的地勤工作组正在准备放飞一架A-6E入侵者攻击机,整个地勤组都在检查弹射器的工作状态、弹射器的牵引块滑动是否到位等,并且把弹射杆和制动杆都连接在起落架上。这些工作都做完了之后,飞行员把发动机推到满功率状态,准备弹射起飞。这个时候布里奇斯还有一项工作,就是最后确认一下弹射牵引杆和制动杆的连接是否正常,这也是最后一环了。布里奇斯在做完检查后,按理说他应该从侧面横向远离入侵者,但是布里奇斯却意外地向前走了几步,接近了A-6的进气道。
我们知道,A-6这个飞机它跟别的飞机不太一样,它这个进气道是位于机首的侧下方,距离地面还比较低。结果就在一瞬间,布里奇斯一下子整个人腾空而起,砰的一下就消失在进气道口。
但巧合的是,因为这是一架战斗机,而且是A-6。A-6的进气道并不是很宽阔,比较狭窄,进气道直接通向了后方的J52发动机。而且J52发动机还有一个特点,就是它有一个很长的头锥。
布里奇斯从一个狭窄的进气道被意外地吸入之后,下意识地就把手伸到了头部的前方,刚好抵住了这个头锥。布里奇斯就把身体抵住了这个头锥,把自己卡在了狭窄的进气道上,竭力不让自己进去。但是布里奇斯身上的装备就没这么幸运了,他的头盔、风镜、救生衣都被强大的吸力从他身上扯下来,先进了发动机。
我们知道,地勤工作人员戴的防护头盔是金属的,很坚硬。头盔迅速地接触到风扇,然后被风扇和压气机切成了碎末,其他装备那更不用说,都被粉碎了。但粉碎这些东西的同时,也严重损坏了发动机,特别是风扇和压气机,从而引发了爆炸。发动机喷出了巨大的火光,并发出一声爆鸣,飞行员这时察觉到了异常,同时弹射指挥官也打手势,让他立马停止起飞作业。但是如此快的发动机要关车且停止下来,也没那么快。最后经过测算,大概经过了两分多钟接近三分钟发动机才停止。
布里奇斯用手抵住了头锥这一行为,让自己活了下来。但是尽管如此,他仍然受了伤,锁骨骨折、耳膜破裂,胳膊和脸部都有不算太轻的擦伤和割伤。发动机停车以后,在其他人员的帮助下,布里杰斯几乎是凭着自己的体力爬出了进气道。
我们看到民航民用飞机的进气道都非常宽阔,直径大的都在一两米,甚至还有更大的。如此大的发动机进气口内部非常光滑,而且风扇非常巨大,人一旦被高速气流裹携进入,那几乎是立刻会撞击到风扇。即便是复合材料的风扇,那也是比刀还锋利的。
事实上发动机在长期不工作的时候,是可以有这样的防护设备的。但是发动机一旦开始启动,这些设备必须要除掉,因为它可能会影响发动机的进气,或者造成某些其他的意外损伤。发动机一旦工作,危险区通通地要净空,既没有人也没有异物。
这就是我们民用机场现在遵守的安全法则,也祝愿所有的地勤工作人员都能够平安工作、快乐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