排行老四的党卫军师居然低人一等只因老底其实是警察

在二战德国的武装力量中,拥有“第四军种”之称的武装党卫军部队向来被视为精锐,但是在这支最后规模达到38个师的“黑色武装”中,通常来说只有番号在12之前的师可以被视为具备较强战斗力的作战部队,尤其是最初组建的几个师,诸如“警卫旗队”、“帝国”、“髑髅”和“维京”各师都是公认的王牌部队。不过,有一个师较为例外,即番号排名第4的“警察”师,相比其他老资格的党卫军师,该师的知名度相对较低,也没有被升级为装甲师,实际上在1942年之前该师甚至不属于党卫军序列。正如该师名称所示,“警察”师的成员主要来自警察部门,在相当长时间里,该师官兵都保持了警察的身份,但与通常执行后方警备任务的警察部队不同,“警察”师是一支地地道道的野战部队,曾在东线战场上经历了极为残酷艰难的战斗。

说起“警察”师的历史,必须首先了解纳粹德国时期的秩序警察。在德国的政治传统中,警察权并不属于中央政府,而是属于各邦及地方自治政府。1933年纳粹党上台后,推行所谓“国家一体化”,建立专制集权体制,打破了上述传统,于1936年6月将警察权收归中央,建立全国统一的警察组织,在行政上隶属于中央政府的内政部,但同时希特勒又将警察的领导权赋予了他信任的党卫队,任命党卫队领袖海因里希·希姆莱为全国警察总监。在警察系统中,希姆莱在名义上是内政部长威廉·弗里克的下属,但由于希姆莱在纳粹权力体系中的特殊地位,内政部实际上很难干涉警察事务,警察成为党卫队掌控的势力范围。

经过纳粹整合的德国警察系统分为两个部分,一是秩序警察,它包含了大部分负责公共安全事务的执法机构和应急部门,除了各级行政区内的警察局外,还包括消防队、边界警卫、民防部门甚至守夜人,因为秩序警察身穿绿色制服,因此也被称为“绿衣警察”;二是保安警察,它包括负责刑事犯罪调查的刑事警察和负责情报收集、反间谍和政治异见者的秘密国家警察,也就是令人谈之色变的“盖世太保”。虽然警察属于国家行政机构,而非纳粹党的组织部门,但警察的高层领导大部分由党卫队高官担任,比如秩序警察的领导人为党卫队全国总指挥兼警察大将库尔特·达吕格,而达吕格又听命于希姆莱本人。为了加强对社会的控制,纳粹政府持续加强秩序警察,到1940年年中时其规模已经达到244500人。

和许多国家的警察一样,秩序警察在战时也负有军事职能,被视为国防军的辅助力量和后备军。早在1939年9月二战爆发之初,秩序警察就组建了17个警察营,跟随国防军部队一起参加了波兰战役,主要负责看守战俘和战线后方的安全警卫。随着战争规模的扩大,警察营的数量也日渐增多,在各个占领区执行守卫和治安任务,很多警察部队都参与了反游击战和种族灭绝行动。每个警察营一般大约有500人,主要配备轻武器,在行政上归达吕格领导,但实际指挥权属于各占领区的党卫队及警察领袖。通常情况下,警察营主要负责后方警卫,并不参与一线作战,但是以秩序警察为基础组建的野战部队在东西两线都参与了激烈战斗,这就是本文的主角“警察”师。

■ 1942年9月,两名警察营士兵在押解两名被怀疑是游击队员的苏联妇女。在战争时期,秩序警察组成的警察营广泛参与了占领区的治安和反游击行动。

1939年9月18日,希特勒下令陆军征召秩序警察的人员组建一个新的步兵师,由陆军提供装备和训练,并在战场上受到陆军指挥,这就是“警察”师,而秩序警察实际上由党卫队所控制,因此“警察”师最初虽然处于陆军序列内,却与党卫队保持着紧密联系。

目前并不清楚希特勒的命令是否出于希姆莱的动议,但是党卫队全国领袖对于这个决定是极为欢迎的。当时,国防军极力限制党卫军的扩充,在训练、装备及征兵各方面都设置了重重障碍,而“警察”师的组建从某种意义上说是由陆军提供训练和装备,建立一支从属于党卫队的部队,希姆莱将其视为避开军方限制,扩充个人武装的良机,为此他甚至允许“警察”师暂时独立于党卫队体系之外,他曾多次在公开场合表示,秩序警察既不属于纳粹党组织,也不属于党卫队,而且“警察”师在征召兵员时也不必执行党卫军那严苛的种族标准。实际上,最初加入“警察”师的官兵都保持了警察的身份,这一点从他们的着装和衔级制度就能看出来:他们均身穿警察制服,佩戴警衔标志,使用警察衔级称呼,因此在前线他们成为一支既不同于陆军,也有别于党卫军的部队。

“警察”师的兵员主要来自秩序警察的预备人员,他们虽然没有接受过正规的军事训练,但大多曾在希特勒青年团和帝国劳工阵线等组织内完成了基础训练,他们将在入伍后接受陆军提供的更为严格的军事训练和纪律培训。“警察”师的连级以上指挥官选择那些曾在一战时参军或1935年后作为陆军预备役军官的警官充当,他们的从军经历或接受的军官培训有助于他们更快地适应指挥角色。排级军官的来源主要有两个,一是巴德特尔茨党卫队容克学校的学员,二是年轻的陆军预备役军官。由此可以看出,“警察”师的人事关系基本由党卫队所把持,但行政事务、训练供给及战场指挥归陆军管辖。

■ “警察”师官兵的着装范例,他们佩戴警察的衔级标志,但在制服左袖上佩戴党卫军鹰徽。

德国陆军最初为“警察”师拟定的番号为第300步兵师,其下辖步兵单位的兵员均来自秩序警察,但是炮兵、通信及后勤等需要较高专业技术的单位则由第228步兵师调入,包括第228炮兵团和第228通信营等单位。不过,当该师于1939年10月正式组建后,并未使用第300的番号,只是在各单位前加上“警察”的前缀,实际上仅有炮兵团、通信营及后勤单位短暂使用了300番号。“警察”师在1939年10月组建时的编制如下:

“警察”师在1939年10月在万德恩部队训练场集结完毕,开始进行作战训练。德国陆军并未将“警察”师作为一线作战师,只是将其视为与其他警察部队相似的后方守备部队,该师装备的武器多为老旧武器或缴获武器,主要是捷克制造的枪械,而且缺乏充足的步兵支援武器。该师炮兵团的火炮为驮马牵引,全师机动车辆的数量也很少。“警察”师的首任师长为卡尔·普费弗-维登布鲁赫警察中将。

■ 1940年初,“警察”师通信营某连在万德恩部队训练场的合影。“警察”师的通信部队由第228步兵师调入。

■ “警察”师首任师长卡尔·普费弗-维登布鲁赫警察中将(1888-1971)

“警察”师于1940年1月底匆匆结束训练,被调往莱茵兰地区,担负边界守备任务,在西线的战争期间,该师几乎没有什么显著的行动,仅在4月间全师调往上莱茵地区,守卫当地的西墙防线月,德军对低地国家及法国发动进攻时,“警察”师奉命充当C集团军群的预备队,没有参与第一阶段的进攻行动,直到6月9日法国战役第二阶段开始后,该师才开赴一线,首次经受了战火洗礼。“警察”师参加了强渡埃纳河和阿登运河的作战,并在渡河后向阿尔贡森林地区挺进,在那里与担任后卫的法军部队进行了一系列交战。 “警察”师的部分兵力还被配属于第10步兵师。在法国战役结束前夕,“警察”师再度被调回后方,担任预备队。在西线的初次战斗中,“警察”师的伤亡很轻微,不过多少获取了一些作战经验。

■ 1940年6月,“警察”师的队伍行进在法国北部的公路上,该师参加了法国战役的第二阶段作战。

法国战役结束后,“警察”师留在巴黎地区担任占领任务,同时进行了更多的训练。在驻防法国期间,“警察”师从国内的秩序警察部队补充了327名军官和9599名士兵,进一步充实了兵力,完善了编制,该师的炮兵团、通信营等单位也放弃了第300的番号,与其他单位一样使用“警察”前缀,同时新建了警察防空营。1941年1月,“警察”师的行政关系转入负责党卫军物资供给及训练的党卫队指挥总局,但该师官兵依然保持警察身份。到1941年6月时,“警察”师的总兵力已经超过17000人。

■ 法国战役结束后,“警察”师在巴黎地区担任占领任务,图为该师第3警察步兵团的队列行进在凯旋门前的香榭丽舍大街上。

1941年6月底,“巴巴罗萨”行动前夕,“警察”师由铁路调往东普鲁士,编入北方集团军群。当对东方巨人的宏大攻势揭幕时,“警察”师再次作为集团军群预备队,被暂时留在后方,直到进攻开始一周后该师才在6月30日越过边界,进入立陶宛境内,此时德军前锋早已深入苏联国土数百公里之遥。在随后一个多月中,“警察”师几乎都是在令人疲惫的行军中度过的,经过长途跋涉后于8月底在卢加附近投入了与苏军的激战,这也是该师在战争中首次经受严峻的考验。“警察”师奉命突破卢加以南苏军据守的防御阵地,初次进攻在苏军的顽强抵抗下遭到挫败,随后双方在沼泽和密林中反复拉锯一周,最终“警察”师在友军部队的协助下达成了作战目标。在夺取卢加桥头堡的战斗中,“警察”师付出了2000多名官兵伤亡的代价,而阵亡者中包括师长阿图尔·米尔维斯泰特中将,他于8月10日在卢加以南地区遭遇苏军炮击身亡。在卢加战场艰难取胜后,“警察”师与陆军部队一道向列宁格勒开进,于10月间参加围困该城的作战,而1941年余下的时间,该师都是在列宁格勒以南的包围圈上度过的。

■ 1941年夏季,“警察”师第2警察步兵团的军官们在前线讨论战况,该师在“巴巴罗萨”行动中配属于北方集团军群,向列宁格勒方向进攻。

■ 1941年8月在卢加前线阵亡的“警察”师师长阿图尔·米尔维斯泰特中将。

1942年1月,“警察”师被南调到沃尔霍夫河前线,抵御苏军在该方向发动的反攻行动。此时,经过两年多的战斗考验,党卫军部队的战斗力已经得到了认可,其地位渐趋巩固,希姆莱已经不需要警察部队的身份进行掩饰,因此于1942年2月24日指示将“警察”师正式纳入武装党卫军体系,此后,该师官兵成为党卫队成员,将警察标志更换为党卫军标志,并开始使用党卫军军衔,该师名称也改为党卫军“警察”师,同时下辖各单位也都在番号前增加党卫军前缀。

■ 1941年“巴巴罗萨”行动中“警察”师官兵群像:左为“警察”师炮兵团的少尉军官,右为“警察”师步兵团机枪手。

■ 1941年在东线战场作战的“警察”师步兵,身穿党卫军风格的迷彩罩衫,船形帽上佩戴着警察徽标。

在1942年1月至3月间,“警察”师在沃尔霍夫前线经历苦战,旨在消灭突入德军防御纵深的苏军第2突击集团军,在茂密的森林中,德军的重武器几乎无法发挥威力,“警察”师的官兵们只能通过短兵相接的近战,逐渐缩小包围圈,瓦解苏军的抵抗,最终与其他德军部队一道将这个苏军集团军置于死地。在1942年夏季,在东线战场作战的“警卫旗队”、“帝国”、“髑髅”等师都被调往后方休整,并改编为装甲师,而“警察”师却没有得到这样的待遇,在这一整年中,该师都留在列宁格勒前线,与意志坚定的苏军、嗜血的蚊虫、潮湿的沼泽和糟糕的天气进行斗争。到1942年12月时,“警察”师的兵力已经下降到13000人。

■ 1942年2月,在沃尔霍夫前线作战的“警察”师士兵,他们身穿白色伪装服,手持MP 40冲锋枪。

1943年2月,为了打破德军对列宁格勒扩日持久的围困,苏军在拉多加湖以南地区发动大规模进攻,迫使包括“警察”师在内的德军部队后撤。该师且战且退,在科尔皮诺建立了新的防御阵地,并在那里成功顶住了苏军如潮水般的冲击,使得德军继续保持对列宁格勒的围困。经过1942年到1943年冬季的艰难防御战,“警察”师蒙受了极为严重的损失,在前线局势再次稳定后,该师主力奉命撤离前线,前往后方整补,这也是“警察”师进入东线战场一年半来首次离开列宁格勒战场,不过该师留下党卫军“警察”炮兵团一部、3个兵力薄弱的掷弹兵营和少量支援单位,组成一个团级规模战斗群,继续在列宁格勒前沿作战。

“警察”师主力于1943年6月抵达波兰东南部的海德拉格部队训练场,并在那里进行重组,改编升级为装甲掷弹兵师。根据改编计划,“警察”师组建了2个装甲掷弹兵团、1个炮兵团、1个突击炮营及其他支援单位,该师下辖各团营也在番号中停用了“警察”前缀,而是赋予新的数字番号。在驻留波兰期间,“警察”师一边改编,一边参与了当地的反游击行动。1943年7月,“警察”师主力又奉命调往巴尔干战区,先后在希腊北部和塞尔维亚地区进行反游击作战。1943年10月22日,“警察”师正式获得了党卫军第4“警察”装甲掷弹兵师的番号,其编制构成如下:

虽然“警察”师在名义上已经升级为装甲掷弹兵师,但其装备并不齐备,尤其缺乏机动车辆,该师仍然装备了大量马匹和畜力车辆,很多重装备的机动仍然依靠畜力牵引,而且“警察”师没有按照装甲掷弹兵师的标准编制编成一个装甲营,而是以一个突击炮营代替。党卫军第4突击炮营于1944年7月被改编为党卫军第4装甲营,但在编制和装备上依然保持突击炮营的状态,只是由3个连扩编为4个连而已。

从1943年夏季到1944年底,“警察”师主力一直驻守在巴尔干地区,在1943年12月时约有16000人的规模。与此同时,该师留在列宁格勒前线的战斗群在持续的战斗中损耗殆尽,其残部于1944年3月底被撤出东线,在勃兰登堡境内的党卫军库尔马克训练场集结后,于6月间前往希腊北部,与师主力会合。

“警察”师在希腊执行反游击任务时,多次参与针对平民的屠杀行动,并且与盖世太保配合制造了多起血案,犯下累累罪行,其中最骇人听闻的是发生在1944年6月10日的迪斯多摩大屠杀。当天,为了报复先前游击队的袭击,“警察”师的一支部队在党卫军上尉弗里茨·劳滕巴赫指挥下,突然包围了迪斯多摩,挨家挨户地抓捕村民,并加以残杀,最终有214人惨遭杀害,包括妇女和儿童。根据幸存者控诉,这些党卫军凶手用刺刀刺死婴儿和孕妇,并把村里的牧师当众斩首。此外,在“警察”师的历次清剿行动中,有很多村庄被焚毁,大量无辜平民因为被怀疑帮助游击队而遭到杀害。

■ 战后在希腊迪斯多摩村建立的遇难者纪念碑,1944年6月,“警察”师曾在该村制造了血案,屠杀了超过200名平民。

1944年9月,“警察”师被调离希腊,前往南斯拉夫的贝尔格莱德。与此同时,苏军向罗马尼亚发起大规模进攻,击溃了德国及罗马尼亚军队,打开了进军巴尔干的大门。在1944年底,“警察”师在南斯拉夫和保加利亚交界地区展开防御战,阻止苏军的推进。持续的激烈交战使“警察”师的兵力迅速损耗,该师在1944年6月时有16000人,到同年12月时仅有约9000人。1945年1月,“警察”师难以抵抗苏军优势兵力的进攻和游击队的袭扰,向斯洛伐克和匈牙利边境地区撤退。

■ 战争后期“警察”师官兵群像,左为“警察”师装甲掷弹兵团少尉,右为“警察”师炮兵团装弹手。

1945年2月初,“警察”师被调往波美拉尼亚地区,编入施坦因纳集团军集群。当时,德军维斯瓦河集团军群司令戈特哈德·海因里希大将计划向苏军发起一次钳形攻势,与南面的第4装甲集团军配合,合围并歼灭迅速推进的苏军乌克兰第1方面军,在这项计划中,“警察”师将作为德军北翼进攻部队的一部分,然而,该师严重缺乏重装备,兵力也不充足,实际上并不具备进攻能力,鉴于这种情况,党卫军大将菲利克斯·施坦因纳劝说海因里希放弃了此次攻势。“警察”师残部于1945年2月底转移到但泽地区,并在当地坚守至4月,随后乘船由海路西撤到斯维内明德。在短暂休整后,“警察”师在柏林以北地区进行了最后的战斗,之后穿过德国北部向西撤退,抵达易北河沿岸,并在1945年5月2日向美军投降,该师少数失散的部队则被苏军俘获。

■ 1945年2月,在波美拉尼亚地区作战的“警察”师装甲掷弹兵,可见他们装备了大量的反坦克火箭筒。

就部队资历和作战经历而言,“警察”师并不逊色于“警卫旗队”师、“帝国”师、“髑髅”师等早期组建的党卫军师,但是该师在党卫军系统内始终没有获得与其他老牌党卫军师相当的重视,即使在战争后期改编为装甲掷弹兵师,也没有得到足够的装备和相应的优先补充权,相比其他党卫军精锐师总是低人一等,究其原因恐怕很大程度上要归因于其“血统不纯”。“警察”师源于党卫队控制下的秩序警察部队,并在相当长时间内保持警察部队的身份,直到1942年才正式纳入党卫军体系,相比由战前老牌旗队发展来的党卫军主力师而言算不上嫡系,加之该师相当一部分单位由陆军成建制调入,而且在征召时降低了种族标准,这对于重视血统和世界观的党卫队高层而言是一个明显的缺点。综合比较,“警察”师的战斗力在各党卫军师中应该处于中等水准,在战争期间该师总共产生了22位骑士勋章获得者,其中包括2位橡叶饰获得者和1位双剑饰获得者。

作者 admin

发表回复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