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2022齐鲁最美青年|于涛:扎根南水北调工程一线齐鲁最美青年|于涛:扎根南水北调工程一线的“齐鲁工匠”
(记者 葛婷婷) “凡事走在前头,努力做好表率”,在最危险的地方,在最艰苦的作业场所,都能找到于涛的身影——这是他为南水北调双王城水库工程建设呕心沥血、忘我工作的缩影。
他扎根南水北调工程一线年,由一名普通泵站运行工成长为全国水利行业首席技师,现任南水北调东线山东干线有限责任公司胶东管理局双王城水库管理处技师。由于业绩突出,先后获得山东省富民兴鲁劳动奖章、山东省技术能手、全国水利技能大奖、齐鲁工匠、山东省“最美水利人”、全国农林水利气象系统“绿色生态工匠”等荣誉。他带领团队先后完成技术革新50余项,获得国家专利18项,磨砺匠艺、创新匠技、培育匠才,为南水北调工程建设和运行管理作出了突出贡献。
于涛全程参与南水北调双王城水库工程建设。开工前期,在专业不对口、对工程建设不熟悉的情况下,不分昼夜,加班加点学习规程规范,结合工程建设实际,用了一周时间,先后编制了规章制度、施工技术要求30余份,撰稿四万余字,给予工程提供了坚实技术支持。作为质量安全管理人员,他狠抓施工质量和工程安全,不论严寒酷暑,紧盯施工一线,保障工程顺利完工,工程荣获2019-2020年度中国水利工程优质(大禹)奖。
通水运行后,缺少有经验的运行管理人员,想借鉴前人的经验难度很大,他身先士卒,利用业余时间参加各类培训考试,每次厂家来现场维修调试设备,他都倍感珍惜,全程跟踪学习,刨根问底,直至彻底掌握,不分节假日,不论周末,主动放弃休息,加班加点,全程参与维修调试,在解决问题的同时,也积极请教相关设备日常维护、操作使用注意事项,时时注重专业知识的积累。
他带领班组保障调水安全运行3100多天,累计调水入双王城水库2.5亿m³,为城市生活、工业用水、生态环境改善、经济发展提供了有力保障。
2016年、2017年,于涛连续两年取得山东省泵站运行工技能大赛第一名,2017年10月取得第五届全国泵站运行工决赛第四名,创造山东省选手历史最好成绩。因工作业绩突出,7次被授予山东省南水北调“先进个人”荣誉称号,连续三年被公司评为“十佳标兵”员工。
2019年10月,“于涛创新工作室”成立。“成立创新工作室的初衷,就是想着积极开拓创新,并能将创新成果用于日常运行维护工作之中,优化工作流程,提升工作效率,为南水北调事业发展贡献一份自己的力量。”于涛表示。
据悉,在2020年,于涛创新工作室重新对组织机构进行了调整,涵盖了胶东局全体54名职工,并且秉承全员参与的工作原则,根据不同专业分工,将创新工作室成员划分为土建专业组、机械专业组、电气专业组、自动化专业组、安全监测专业组、综合创新专业组6个专业工作小组,具体承办岗位创新项目的研究、实施、成果展示等工作,荟聚团队智慧。
2021年11月,工作室正式更名为“齐鲁工匠创新工作室”,切实发挥齐鲁工匠典型引领和带头示范作用。工作室成立至今,共发表论文30余篇,申报创新项目50余项,获得实用新型专利18项,创造经济效益一百余万元,显著提高了工程管理水平。
“有句古话说得好,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和同事们共同探索更多创新形式,创造更多有价值的东西,共同参与、一起进步,我觉得是一件很有意义的事。”在于涛的带动引领下,南水北调东线山东干线有限责任公司技能人才水平得到飞速提升,公司先后有192人获评全省农林水系统优秀合理化建议和技术创新成果先进个人,3人获得“富民兴鲁”劳动奖章,10人获得技师资格,18人获得山东省技术能手、山东省水利技术能手称号,3人获山东省青年岗位能手称号,1人获得“山东省职工创新能手”,2人获得省农林水系统五一劳动奖章。
虽然获得了一定的荣誉,但他从不自满,时刻告诫自己人外有人、山外有山,一定要不忘初心、持之以恒、努力奋斗,成绩是一种鞭策,更是一种动力。
“凡事走在前头,努力做好表率”,这是他对自己的要求,也在努力实践。凡是难干的工作,于涛永远走在前头,在最危险的地方,在最艰苦的作业场所,你都能找到于涛的身影。水泵机组水下部分检查、泵站机组大修,都是由他组织开展,面对漆黑的流道层,谁都不愿意第一个下去,他二话不说,拿起手电,穿上雨靴,第一个走下去,得到一手资料,总能让他欣喜万分,虽然出来后已经是满身污泥,但是他从不抱怨。
“2009年9月8日,怀揣梦想,步入南水北调,转眼间,已是十一年,十一年后的今日,坐到了一群‘神人’旁边,感觉自己还是那么的渺小,在他们面前,我那点成绩不值一提,再不突破,就被淘汰了!一生一技,一技一生,不求职位高低,但求技艺精湛,希望自己能够走得更远!”2020年9月8日晚,于涛在自己得朋友圈写道。
2022年,在成绩和荣誉面前,于涛不骄不躁,继续发挥他的技术优势,用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言传身教的实际行动,继续耕耘、继续跋涉、继续奋斗,用智慧和汗水为南水北调事业做出更大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