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巡边员

从5岁到60岁 这位云南老巡边员为国戍边55年

身着迷彩服,腰挂开山“剽牛刀”,肩跨多彩“佤族包”,在祖国西南边陲的云南省普洱市西盟县,驻守着一位老巡边员岩聪,5岁随父巡边,守护4块界碑、7.9公里边境线多万公里他说:“我要一直巡下去,除非动不了。”

1960年,西盟县岳宋乡连续竖起4块界碑,岩聪也是这一年出生的,从他记事起,基本上每天都要和界碑见面。岩聪说:“我每次都要去摸一下它们,它们就像是我的生命,现在,我不去看看界碑,心里就感觉缺了什么。”

“我从5岁开始巡边,到现在已经50多年了,我一直深深爱着我们的边境。”岩聪是这里的第一批巡边员,当时一起工作的其他同志都退休了,就他没有退休。在这里,从事护边员最老的是岩聪,最先当界务员的也是岩聪。

以前,因为长期在边境巡逻,对这里情况熟悉,年轻的时候,很多地方都抢着要他,父亲却坚决不允许,另一方面因为自己发自内心对边境的热爱,所以他从未有过要出去的想法。他说:“我的根在中国,我的生命在界碑旁,我要一直坚守下去。”

当初,从180号界碑到182号界碑,再到183号界碑,没有可以正常走的路,到处都是丛林、山路崎岖、荆棘满地、山高坡陡。年轻岩就这样一刀一刀的“砍”出了这条巡边走。

1989年,岩聪自己一个人去巡边的时候,拿着佤族的长刀去砍草,在一个陡峭山坡处砍草的时候伤到了自己的大腿,他强忍着剧痛在周围找了些草药,搓揉之后敷在大腿上,又慢慢扶着树翻过陡坡来到界碑旁察看后才回去。

由于当时医疗条件不好,没有得到及时的治疗,岩聪落下了病根,现在不时会疼。

“小时候,父亲就叫我跟他去学习如何巡边。”岩聪说。作为只有5、6岁的岩聪来说,当时并不太理解为什么要巡边,岩聪问他父亲巡边是什么意思,父亲说:“巡边就是保护我们的边境线,你要看护好这些界碑,这些界碑是国土的最好证明。”父亲的话一直回响在岩聪脑海里。

到现在,也还有很多人都会问他为什么还要坚持,岩聪说:“任何人都不能侵犯我们国家的土地,如果土地没了,我们的好日子也就没了。”

几十年来,在这里巡边守边的民警来了一拨又走了一拨,岩聪就成了这里最收悉情况的巡边员,新来的民警都会来找岩聪咨询,也正是在这种相互信任中,让岩聪一直驻守在这里,从未有过放弃的念头。

岩聪说:“原来条件没有这么好,那个时候特别是八九月份,一直都在下雨,深更半夜、天还没亮就去巡边了,山上豹子、老虎、马鹿、麂子、野猪等很多,巡边的时候会碰到,还是挺害怕的。”

尽管害怕,但还是得坚持去,天天如此,长此以往,几年下来,也就习惯这样的环境,再遇到老虎、野兽时,心里也就没有那么恐惧了。

巡边固防,不仅要守好每一寸土地,还要维护好边境形象,特别是当前,巡边还得防范疫情输入,守护好身后人民群众身体健康。

岩聪说:“我不希望我们这里成为偷渡的通道,不希望疫情进来危害大家”。正是因为这样,岩聪对发生在辖区内的大小事都要管,他说,在边境线上,大小事都事关国家的形象,不能让别人看笑话。

岩聪在巡边的过程中,经常给村民们讲道理,让他们从内心不给违法犯罪提供条件,比如不运送偷渡人员等等,他还经常和同事半夜悄悄埋伏在树林里,一旦发现不法分子,马上和派出所的同志实施抓捕。

一开始,岩聪跟着派出所巡边,自己的身份连亲戚朋友都不能暴露。岩聪说:“一些身份该暴露就暴露,不该暴露就不暴露,跟着公安的要求走。”

现在,岩聪感觉到自己的国家强大了,在巡边护边的过程中,自己的内心有强烈的自豪感,走在每一寸土地上,都感觉到光荣,正是因为这份光荣,让他一直倍感自信和长期坚守。

巡边的路,岩聪和同事基本上每天都要走一遍,一个来回就是10多公里,除非是生病动不了,否则不管刮风下雨,他都要巡逻。50多年来,岩聪走了10多万公里,每一寸土地上都留下他的足迹。正是他的坚持和付出,这里边境才一片安宁祥和。

30多年前,边境线上的树木被砍伐,对于岩聪来说,日渐稀疏的森林,像一根针一样刺痛着他的心,他希望守护的边境绿树成荫。他随即到有关部门申领了近20000颗杉树、水冬瓜树、酸木瓜树苗,拿到树苗后,又马不停蹄地带着家人前往山林种下了树苗。

现如今,80亩荒芜的山坡变了样,当年种下的一棵棵树成了参天大树,现在的巡边路两旁郁郁葱葱,像一个个英姿飒爽的哨兵。岩聪感慨道:“边界线上的树林已经长大了,也变得更漂亮,守护边境更踏实了。”

岩聪说:“有些人还不懂这个界线、界碑的含义,如果他们全部都知道的话,我该休息就休息。”

除了是巡边员岩聪还是佤族乐器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在巡边闲暇时,他常给大家拉上一曲。岩聪说:“佤族文化和守护界碑一样,都要传承下去”。如今,岩聪已经培养了三批文化传承学生,在教授大家佤族乐器的过程中,他也会给大家讲述守边的意义。

年龄可以退休,对边境的爱护不曾褪色。岩聪说:“虽然我六十岁了,但还不算老,要保护我们这个边境,就必须说到做到。”

海南警锐保安服务有限公司公开招聘船管巡边员公告

因公安机关工作性质的特殊性,船管巡边员按照海南省公安厅海岸警察总队第七支队勤务模式、工作任务确定工作时间,实行标准工时制和加班工时制相结合,按照特警辅警统一管理、集中食宿。船管巡边员具体负责洋浦经济开发区石化功能园区卡点执勤、巡逻防控、协助处置各卡点及功能园区内的突发情况等工作;以及根据所在单位工作需要安排的其他工作任务。

(二)拥护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遵守国家法律法规,品行端正,热爱公安工作;

(三)年龄为18周岁以上、35周岁以下(1987年2月21日至2004年2月21日期间出生),管理岗位可适当放宽年龄限制;

(五)船管巡边员要求高中(含)以上学历,党员、及警校毕业生优先考虑;

(六)身体健康,体形端正,形象良好,无口吃、重听、色盲等缺陷,能熟练应用普通话,颜面等身体暴露部位无明显疤痕,无纹身,能够适应集体生活;

6、本人或家庭成员、近亲属参加非法组织、组织或从事其他危害国家安全活动的;

2、报名资料:报名表(附件2)、电子照片、学历证书(大专学历以上学历需有效期内的学信网《教育部学历证书电子注册备案表》)、身份证、退伍证、从事相关工作经历证明等证件照片或扫描件。报名所提交材料必须线

按照规定的资格条件对报考人员进行资格审查。主要审查居民身份证、毕业证等相关证件真实有效性。资格审查通过的将在互联网上进行公示,并电话或短信通知参加考试。报考人员要对本人所填写信息负责,弄虚作假者一律取消聘用资格,涉嫌违法的移交有关部门追究法律责任。

根据岗位需求,对船管巡边员进行体能测试。体能测试参照《公安机关录用人民警察体能测评项目和标准(暂行)》(人社部发〔2011〕48号),体能测试项目:“10米×4往返跑”、“1000米跑”、“纵跳摸高”三项。纵跳摸高测试不超过三次,10米×4往返跑、男子1000米跑只能测试一次。凡有一项不达标的即认定为不合格。未能通过体能测评的报考人员,不得进入面试。体能测评项目和标准如下:

面试采取结构化方式进行,实行百分制,划定合格分数线分,主要测试应聘人员的语言表达能力、逻辑思维和分析判断能力等。(五)体检

的比例确定体检人选(若达不到拟录用人数,即按实有人数进行体检)。体检项目和标准参照《公务员录用体检通用标准(试行)》、《公务员录用体检特殊标准(试行)》人民警察职位标准执行。体检不合格或自愿放弃体检等原因出现的缺额,按面试成绩排名顺序递补体检人员。(六)政审

根据岗位拟录用人数1:1的比例,组织体检结果合格人员参加政审。政审不合格或自愿放弃考察的予以淘汰。

政审合格的确定为拟聘用人员,并在互联网公示5个工作日,接受群众监督,对反映有问题的及时调查核实。

经公示无异议,予以聘用,试用期一个月,在试用期内需接受岗前培训和试用期考核。试用期为一个月,试用期满并且考核合格的,予以办理正式聘用手续;不合格的,解除聘用关系。

(一)船管巡边员工资含正常工作时间的工资部分、加班工作补助部分,其中正常工作时间的工资不得低于当地最低工资标准。

(二)新入职船管巡边员每月应发工资不低于2800元(含个人五险一金),负责配备工作服装,另享受伙食补贴、出差补贴、高温津贴等相关津补贴,船管巡边员统一安排食宿。

天。(四)船管巡边员加班工时可采取补休、支付加班费的方式结合进行补偿。对船管巡边员已补休折抵的加班工时部分,不再支付加班费;对已支付船管巡边员加班费的加班工时部分,不再安排补休。

凡在规定时间,未按有关通知和规定参加体能测试、面试、体检、政审以及报到的,均视为自动放弃。招聘实行自律制度,即报考者要对自己所提交的信息资料的真实性负责,凡发现弄虚作假和违反招聘纪律的,一律取消聘用资格。

声明: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搜狐号系信息发布平台,搜狐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

60岁巡边55年

身着迷彩服,腰挂开山“剽牛刀”,肩跨多彩“佤族包”,在祖国西南边陲的普洱市西盟县,驻守着一位老巡边员岩聪。

5岁随父巡边,守护4块界碑、7.9公里边境线多万公里……他说:“我要一直巡下去,除非走不动了。”

“我从5岁开始跟着父亲巡边,到现在已经50多年了,一直以来我深深爱着我们的边境。”岩聪是西盟县的第一批巡边员,当时一起工作的其他同志都退休了,他还在继续巡边。“现在,不去看看界碑,心里就感觉缺了什么。”

当初,从180号界碑到182号界碑,再到183号界碑,没有可以正常走的路,到处都是丛林,山路崎岖、荆棘满地、山高坡陡。现在巡边走的路基本上都是岩聪年轻的时候用砍刀砍出来的。

岩聪说,小时候,父亲就叫他跟着学习如何巡边。当时,只有五六岁岩聪并不太理解为什么要巡边。现在,也还有很多人问他为什么坚持巡边。

小时候,父亲对他说:“管理好这片土地,就是管理好自己的肚子,这样才能吃得饱。”现在,岩聪说:“任何人都不能侵犯我们国家的土地。如果土地没了,我们的好日子也就没了。”

几十年来,岩聪就成了这里最熟悉情况的巡边员。在这里巡边守边的民警来了一拨又走了一拨,新来的民警都会来找岩聪咨询,也正是在这种相互信任中,让岩聪一直驻守在这里,从未有过放弃的念头。

现在,岩聪感觉到自己的国家强大了,在巡边护边的过程中,自己的内心有强烈的自豪感,走在每一寸土地上,都感觉到光荣。岩聪说:“现在巡逻,都不用拿着装备,扛着国旗走,在边境线上比任何装备都管用。”

年龄可以退休,对边境的爱护不曾褪色。岩聪和同事基本上每天都要走一遍,一个来回10多公里。55年来,岩聪走了10多万公里,每一寸土地上都留下他的足迹。正是他的坚持和付出,这里边境才一片安宁祥和。 (李发兴、钱兴重)

飞向蓝天的“卓玛”(身边的小康故事)“卓玛,飞机能飞多高啊?”“卓玛你去过哪些城市了?”……每次回家,格茸卓玛仿佛是村里的“明星”。 格茸卓玛的家乡在云南省迪庆藏族自治州香格里拉市小中甸镇团结村。这个很多人没有坐过飞机的村子,却走出了一位在飞机上工作的女孩。 作为东航…【详细】

云南新增19例境外输入确诊病例人民网昆明7月27日电 (符皓)据云南省卫生健康委员会通报,7月26日0时至24时,云南无新增本土新冠肺炎确诊病例和无症状感染者。新增境外输入确诊病例19例、无症状感染者3例。确诊病例治愈出院2例(境外输入),无症状感染者解除隔离医学观察2…【详细】

从云南瑞丽边贸看中国经济复苏

【环球时报报道 赴云南瑞丽特派记者 樊巍 黎巧毅 胡雨薇】过去三年中,与国内大部分城市大多时间都能正常运转所不同的是,中国边境重镇瑞丽共经历了十余次封控,其中最长的一次封控期长达35天。这座曾以翡翠玉石贸易闻名遐迩的城市,过去三年中却数次因为疫情告急成为社会焦点。瑞丽是中缅进出口商品种类最多、规模最大的陆路口岸,对缅贸易占中缅贸易的1/4,占云南省滇缅贸易的2/3。1月8日,位于瑞丽的中缅最大陆路口岸姐告口岸,因为疫情关闭1012天后全面恢复通关。当天,许多与这座城市风雨同舟的人们来到这里,见证了这一历史性时刻。在通往姐告口岸必经的检查站上,“欢迎姐告居商返家复工复市”的横幅挂在了最显眼的地方。那些曾经不得不离开的人们陆续回到这里,续写着他们的坚韧与热爱。

不到瑞丽,不知瑞丽三年之难。2020年9月,两名缅甸偷渡者感染新冠后入境,导致瑞丽多人被确诊,瑞丽也开启了疫情发生以来的首次封城。过去三年中,瑞丽的“9·12”、“11·09”、“3·29”、“7·04”等数次疫情均与境外输入相关。

瑞丽防疫情输入为何这么难?在2021年瑞丽“7·04”突发疫情之后,瑞丽市市长尚腊边在接受媒体采访时介绍称,瑞丽市的边境特殊,国界线没有天然屏障,犬牙交错,瑞丽市有7个乡镇,20个行政村,以及79个村民小组抵边,相当于瑞丽市68%的人口都是抵边居住,基于这样的情况,形成了疫情跨境传播的天然有利条件。随着境外疫情的暴发,边境的防控难度越来越大,压力剧增。

《环球时报》近日在瑞丽也看到,不同于国内其他一些边境城市的中心城区离国境线较远,瑞丽市的许多居民区几乎是贴着国境线而建,瑞丽火车站离国境线直线距离仅有约一公里,市文体中心离国境线不到两公里,一个寨子跨越两个国家是这里的特色。开车行驶在城市的主干道上,就能清晰地看到对面的缅甸农民在田地里劳作。

这种水融的地理态势和复杂的外部环境,使得过去三年中,当地“外防输入”的压力极大。一位瑞丽市政府工作人员告诉《环球时报》记者,过去三年中,除了到瑞丽讨生活和躲避疫情的缅甸民众,还有许多非法出境从事电信诈骗等违法犯罪活动的中国公民也是传播病毒的“源头”,这部分人甚至催生了偷渡业“顶风”发展。

然而,受地理区位特殊、抵边村寨多、边民跨境交往频繁、境外疫情严重等因素的综合影响,瑞丽疫情输入的传播链极其复杂,这使得过去三年瑞丽的疫情反反复复,密集的封控措施严重影响了当地民众的正常生活,许多人被迫离开这里。

疫情前,瑞丽作为全国重要的珠宝集散地之一,吸引了来自全国各地的“淘金者”。一份由瑞丽市委宣传部提供给《环球时报》记者的数据显示,在疫情暴发以前,在瑞丽市场监管局注册以珠宝为主体的商户共计11341户。加工销售等环节从业人员7万余人,从事直播销售人员近4万人,2020年,仅是瑞丽珠宝翡翠直播行业交易额就突破了百亿元人民币。

但在疫情之后,这些撑起瑞丽特色产业的人却忍痛搬离了这里,林中奇就是其中之一。这位在瑞丽工作生活了二十多年的福建籍商人,在向《环球时报》记者讲述自己做出离开瑞丽的决定时,依旧流露出无奈。“瑞丽就是我的第二故乡,在疫情之前我从没想过有一天会离开这里,”林中奇表示,反复的疫情,使得瑞丽人货难通,其商铺所在的商城隔三差五关门歇业,城市停摆,小区封控,孩子没有办法正常上学,最终,全家在人心惶惶中搬回了老家福建。

同样要做出去留选择的还有那些支撑这座城市运转的人。上述瑞丽市政府工作人员介绍称,三年疫情期间,自己和一些有条件的同事也把家人搬到了德宏州首府芒市甚至云南省会昆明,“考虑到孩子需要上学,家人的正常生活要得到保障,我们把家人搬了出去,自己坚守在瑞丽做巡边员、网格员、核酸检测人员。一旦封城期撞上了农耕时节,我们在给被封控的村民送完菜后,甚至还要穿着防护服开着他们的拖拉机给他们把地耕好,一些市民开玩笑说,瑞丽的网格员上天入地无所不能,”该工作人员笑称。

关于疫情期间瑞丽人口外流的情况,直观地体现在瑞丽市公布的核酸检测数据上。据《环球时报》记者梳理,在瑞丽市2020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曾指出,当年瑞丽市曾在4天内完成城区28.7万人的全员核酸检测。而到了2022年4月17日,瑞丽市完成的新一轮城区及部分乡镇重点村组核酸检测中,采样检测数则降到了19.2万人。

也正是因为瑞丽市在“外防输入”中发挥的重大作用和做出的巨大牺牲,瑞丽市政府在2021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写到。“作为全国的疫情防控关注度最高、输入风险最高、持续时间最长、传播链最复杂的口岸城市,我们顶住重重压力,以非常之举应对非常之事。成功阻断43条传播链,全部实现动态清零,没有出现社区大规模扩散、没有让一例病例流出市外,为全国全省疫情防控大局作出了瑞丽贡献。”

2022年4月25日,已经历多次“封城”的瑞丽再次实现清零,也是在此前后,瑞丽开始迎来复工复产、复商复市的浪潮。在这个过程当中,当地政府最迫切的工作之一就是重振珠宝玉石产业,提振市场信心和活力。

瑞丽市政府相关部门的一位工作人员告诉《环球时报》记者,在4月底清零之后,州、市政府曾组团到广东动员因为疫情离开的玉石商回到瑞丽,并以包机的形式接他们回来。7月,一批从事珠宝文化产业线上、线下经营的从业人员乘坐着瑞丽市政府安排的包机从广州飞抵德宏芒市机场。瑞丽市常务副市长还到机场亲自迎接,承诺“如有疫情发生仅对局部进行封控,不再全域封控”,并表示瑞丽市将出台一系列政策吸引珠宝玉石从业者返回瑞丽,“例如,我们对从事玉石行业人员子女入学等问题作出相应调整,此前我们规定家长必须要在瑞丽居住半年以上,孩子才能在瑞丽上幼儿园和小学,现如今已取消了这条规定。一系列措施的出台后,瑞丽也迎来了珠宝从业人员回归的热潮,”该工作人员介绍称。

林中奇于2022年11月底回到了瑞丽,他形容回归时的心情就是归心似箭。“在回到福建老家后,我在给孩子办理转学时,只找接收借读的学校,而没有给孩子转学籍,因为我知道自己肯定会回来,”林中奇表示,在看到瑞丽政府动员商户“回家”的号召后,自己就举家搬了回来,而据自己观察,身边90%的同行都已经回来了。

“多宝之城”是在瑞丽市最大的珠宝直播产业园区之一,园区内专门进行翡翠珠宝线日迎来正式复商,该商城负责人王文波在接受《环球时报》记者采访时介绍称,在去年9月份之前,商城的复工率就已经接近95%了,“因为现在临近春节,我们还有一部分商户没有回来,预计春节之后到三月份,商户陆续都能回来,那个时候我们可以完全恢复到疫情前的水平,对此我们很有信心,”王文波称。

而瑞丽市内另一家大型珠宝电商基地“样样好”的负责人蔡鑫在接受《环球时报》记者采访时,则为自己一次成功地“赌博”而感到高兴,“去年年初瑞丽发展前景还不明朗的时候,我们基于对瑞丽的信心,投资上千万对园区进行升级改造。在我们提出复工复产的号召后,原以为要半年商户回归的数量才会渐渐回升,但没想到仅仅两个月就有100多家商户回归了,目前我们基地已经有85%的商家已经回来,可以说瑞丽玉石市场的恢复速度真的难以预估,”蔡鑫称。

据《环球时报》记者了解,目前,瑞丽市包括珠宝玉石从业人员在内的回流人数已逾10万。市内多家大型珠宝夜市,线下交易市场,电商直播基地均已全面复市,位于姐告口岸附近的5大珠宝市场也正有序推进复市,由瑞丽珠宝玉石产业所带动旅游业、餐饮业、酒店业也在快速恢复中,疫情给瑞丽这座玉石之都蒙上的尘埃已逐渐拭去,属于这座城市的烟火气正迅速归来。

“短暂的离开瑞丽后,才知道这里无可取代,”林中奇告诉《环球时报》记者,在回到老家之后自己也尝试通过电商以及寻找老客户的方式维持珠宝生意,但是收入和在瑞丽时相比至少减少了至少70%,身边的同行都认为想要从事翡翠玉石生意还是要来瑞丽。

林中奇分析称,究其原因是因为瑞丽靠近缅甸这个翡翠原石产区,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因此自带“流量”,其中,有没有缅甸人来参与瑞丽的珠宝市场很关键。“因为翡翠分为原石和成品,原石大部分是由缅甸人提供,只有恢复通关,来自缅甸曼德勒的原石,才能自由地进入中国市场进行深加工,”林中奇称。

在蔡鑫的电商基地,来自缅甸的货主也扮演了重要的角色,“这些缅甸货主手中有很好的货品,而且从直播带货的角度而言,有缅甸货主参与其中,似乎可以增加消费者的信任度,因此在恢复通关之后,中缅两国人员往来更加便利,相信珠宝电商的市场也将得到进一步的发展,”蔡鑫称。

在缅籍玉石商Zin myo thu看来,一个繁荣的玉石市场少不了中缅两国人民的共同努力,这位在中国出生的“中国通”用“相辅相成”来形容这种关系。“华人对于翡翠玉石有着特殊的迷恋,因此中国这个庞大的市场对于缅甸玉石商而言很重要,而且依托瑞丽这个中国最大的翡翠交易市场,还能把翡翠生意拓展到马来西亚,泰国,新加坡乃至欧洲,中国的物流能力可以保障国际贸易”。

但与此同时,Zin myo thu认为只有让更多的缅甸人参与到这项生意,才能进一步壮大玉石产业,“我对中国朋友的消费能力和市场前景毫不担心,只是缅甸从事这项生意的人相对而言太少,这使得原石供应能力受限,从而影响整个产业的发展,但我相信,一旦中缅两国恢复通关后,这个产业一定会迅速火爆,”Zin myo thu称。

对于恢复通关抱有期待的还有一些选择在瑞丽投资的企业主。近些年来,一些劳动密集型的代工厂或是迫于上游企业的压力,或是出于降低用工成本的考虑,将工厂搬离中国,选择落户于东南亚国家,但是也有一些企业主选择将工厂搬到瑞丽这样的边境城市,选择了跨境劳务合作的发展模式,对于它们而言,通关的意义则更为重大。

陈喜乐是瑞丽市工业园区内一家帽业公司的总经理,他在接受《环球时报》记者采访时表示,疫情期间,为了留住缅籍工人,自己给每位员工每月增加了500元补助,即便这样,还是有许多缅籍员工要求回乡,如今厂里只剩下200多名工人,产量上不去,成本降不下,只能期待恢复通关后,能够雇用更多的缅籍员工扩充产能,控制成本。

遭遇同样难题的还有瑞丽尚宝电子元件有限公司总经理李朝霞。她在接受《环球时报》记者采访时介绍称,三年疫情期间,工厂虽然订单不断,生产没有一刻停顿过,但是缅籍工人流失严重,原本700人的生产队伍,缩减到只有三百人,这严重限制了工厂产能的扩充,“这三年,我们基本上是在原地踏步,如果不是因为疫情,我的工厂至少已经有一千名工人了,”李朝霞称。

正是因为如此,李朝霞对于通关一直充满期待。在得知国门要开放之后,她赶紧把工厂旁的一栋厂房也租下来,目前,虽然工厂只有300余名缅籍工人,但是恢复通关后,她表示自己有信心将生产队伍扩充至至少800人。

李朝霞表示,就投资环境而言,投资瑞丽远比把工厂搬到国外更合适,“由于这里的开发才处于起步阶段,疫情可能会暂时阻碍招商引资工作,未来,随着配套的设施以及企业更多,政府出台相关措施更好地解决员工跨境上班通行便捷性的问题,相信会有越来越多的企业会考虑来瑞丽投资,”李朝霞称。▲

有一种忠诚叫“戍边为民”

西藏出入境边防检查总站玉麦边境派出所政治教导员王微,穿梭在原始森林里巡边,这是他和同事们的工作常态。

王微2009年来到西藏,成为一名戍边人。如今,已经在这里待了13年。他说,记得2021年初,在一次辖区走访时,看见村民吾金壤追老人望着修了半年的新房正在发愁。了解后才知道,老人还差8000块钱买房梁,于是,他就将刚刚获评“民族团结进步模范个人”的3000元奖金交给了老人,还发动亲朋好友捐款,很快就凑齐了8000块钱。最终,房屋如期地完工,老人也如愿地搬进了新房。

2021年6月,根据工作需要,王微调到了玉麦边境派出所。这里地处喜马拉雅山脉南麓,驻地平均海拔3650米。

为了帮助群众脱贫致富,王微主动对接国家兴边富民和乡村振兴战略,启动“边境游”“牧家乐”等特色旅游模式,帮助村民拓宽牦牛肉、藏药材、鸡血藤手工艺品等线上线下销售渠道。王微说,工作中最开心的就是老百姓的日子一天比一天好。

在玉麦,桑杰曲巴老人和女儿卓嘎、央宗一家三口,用坚守诠释着责任与担当。如今建起了一座纪念馆,诉说着他们守边的故事,王微也成为义务讲解员中的一员。

年轻的巡边队伍走在桑杰曲巴老人走过的巡边路上,警民共同在边境区域挂国旗宣示领土主权、新党员在边境线上进行入党宣誓……如今,这样的画面在玉麦经常出现。

移民管理警察在祖国的边境线上巡逻,成为祖国边境线上移动的坐标。西藏出入境边防检查总站玉麦边境派出所供图。

王微说,每个月,他们都会开展边境巡逻。在沿途悬挂五星红旗,在岩石上喷涂“中国”“CHINA”字样。在西藏,每一个移民管理警察,都是祖国边境线上移动的坐标。看好守好每一寸土地,是他们最自豪的事情。他会像玉麦的树一样,向下扎根,向上生长,努力守护好雪域边疆的群众和每一寸土地。

玉麦派出所警官在巡边路上,在岩石上喷涂“中国”、国旗等标记。西藏出入境边防检查总站玉麦边境派出所供图。

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

千名记者一线行|跟随那坡巡边员感受边民新生活

6月23日-24日,“千名记者一线行”第三批第一组采访团记者,来到那坡县。相对于其他的贫困县,那坡县的扶贫工作有自己的特色,其中最有特色的就是设置“定岗不定人”的村级扶贫公益性岗位。

那坡县百南乡百南村与越南接壤。由于其地理位置的特殊性,今年4月开始,村里设置了巡边员的公益性岗位。百南乡规良村那平屯的马亚铁成为了一名巡边员,每天工资100元人民币。这份工作让他每月增加了近1000元人民币的收入。

巡边的工作并不轻松,每天上午8点,马亚铁步行从家里出发,大概走2公里的路程到达巡边点,爬坡走山路是再平常不过的事了。巡边的时间每天至少要6小时以上。在巡边过程中,如果遇到有境外人员进入,他要进行报告并且及时劝返。

百南村有412户1604人,居住着壮、汉、苗、瑶四个民族,这里跟越南交界,这里的居民也是边民。百南村党支部副书记陆金荣介绍,定岗不定人村级扶贫公益岗位具体补贴,通过经济水平、岗位性质、工作难易程度等因素来决定。按月用工上岗,每天100元人民币,每月岗位补贴标准不低于800元人民币。

另一方面的扶贫工作,是长期持续的。记者眼前这一大片厂房,属于那坡同益新丝绸科技实业有限公司。2017年,那坡县在对接深圳市龙岗区对口帮扶那坡工作时,通过招商引资引进了国家高新技术企业——深圳同益新中控实业有限公司到那坡注册成立了这家企业,负责实施公司投资建设的那坡县同益新丝路新区丝绸生产线项目。

“收入高了,还能照顾家里的老人和小孩。”85后韦美远是那坡县城厢镇弄力村弄怀屯人,以前她在离家较远的县城上班。去年,她放弃了销售工作,来到家门口的同益新丝绸公司上班。她每天骑电动车10分钟就能到达公司,平均每月收入3500元人民币左右,还能照顾家庭。如今的她还当上了所在织造车间的“领班人”。

像韦美远一样选择在家门口上班的还不少。来自那坡县伦亭镇永乐村的李玉华是选剥车间员工,她以前在广东打工,因为年纪原因没能找到满意的工作。去年同益新丝绸公司招人后,她就来应聘,后来她的爱人也到公司食堂工作,“双职工”的日子如今让她更有努力的方向。

“公司落户后,很多本来在外地打工的村民过来上班,留守儿童少了,家里的老人也得到了照顾。”那坡同益新丝绸科技实业有限公司总经理刘建云介绍说,公司成立以来主动融入县里的产业扶贫、就业扶贫、教育扶贫等工作。目前公司计划投资建设一条数码印花生产线项目,在那坡建设集桑蚕茧收购、白厂丝生产、纺织绸布、炼染数码印花的丝绸加工完全产业链,填补那坡乃至广西丝绸产业的空白。

截至目前,公司在那坡县收购蚕农的蚕茧276万斤,收蚕资金达5000多万元人民币,12091户蚕农直接受益,其中建档立卡贫困户3023户,共受益1766万元人民币。同时,公司还积极配合政府部门主动承担部分乡镇的桑苗采购与发放工作,发放量达5420亩,覆盖6个乡镇、50个村1620户农户,其中贫困户400户。

音乐剧《守界人》2月底上演 致敬戍边英雄魏德友

1月5日,记者从新疆艺术剧院获悉,由新疆艺术剧院歌剧团打造的国家艺术基金资助项目音乐剧《守界人》将于2月底上演。

《守界人》以“七一勋章”“全国道德模范”荣誉称号获得者魏德友的故事为原型创作,将这位平凡英雄的事迹通过音乐剧形式演绎,讲述他与妻子刘景好50多年守边的感人故事,谱写了平凡人伟大的爱国情怀。

该剧艺术指导、中国音乐学院教授陈蔚介绍,为了更贴近人物角色,主创团队曾前往魏德友所在的无人区,与魏德友一起生活工作,深入体验他守边的艰苦经历与精神世界。此前,陈蔚曾指导该团打造出荣获“五个一工程”奖、“文华奖”的优秀剧目《冰山上的来客》。

导演伊斯拉木江·瓦力斯介绍,在舞台场景设计上,《守界人》采用多媒体技术着力打造具有代表性的故事场景,并赋予象征意义,融合艺术与现实的多元表达,融入大量新疆少数民族风情与生活细节,让观众沉浸式代入魏德友老人作为巡边员所处的时代画面和生活画面。在音乐创作方面,探索现代音乐剧形式与民族艺术表达的融合,无论是动情的咏叹,还是激昂的合唱,都呈现出极强的现代音乐风格和浓郁的民族风情。

中国儿童艺术剧院国家一级舞美设计申奥担任该剧舞美设计,他介绍,该剧将采用一景多能、自由转换,以一景为主不断演化的舞台样式。“我们设计了一个白杨树的年轮作为舞台核心,以放大的、符号化的形象结构,突出魏德友在不同故事情境中的内心状态。”申奥说。

国家一级演员古再丽努尔·库尔班在剧中扮演魏德友妻子刘景好,为了还原人物,她在实地采风时,多次与老人深入交流。“刘景好与魏德友老人在艰苦的边境线相依相伴,相守一生。同时,她也是一位母亲、一位兵团战士,她内心的坚韧和强大往往都在丈夫的光环之后。在与老人交流过程中,我看到了她的乐观、开朗、温柔和浪漫。他们是夫妻,亦是战友。”古再丽努尔说。

“《守界人》讲述了以魏德友为代表的老一辈守边人,用青春与奋斗兑现自己对党和祖国、对人民庄严承诺的感人故事,生动诠释了人坚定的理想信念、赤胆忠心,体现了一名员扎根边疆、艰苦奋斗、甘于奉献的胡杨精神。这部用音乐剧手法展现卫国戍边的作品,既是一部历史的记录,也是一种精神的传承,更是向在平凡岁月中实现非凡坚守的祖国戍边人的致敬。”自治区文化和旅游厅党组成员、新疆艺术剧院党委书记蔡晓荣说,党的十八大以来,新疆艺术剧院不断增强文化自觉,坚定文化自信,深入生活、扎根人民,创作了《守界人》等一批书写时代之变、描绘中国之进、传达人民之呼的文艺作品。(记者 刘萌萌报道)

【图片故事】帕米尔高原上的护边员 日常巡边放牧安心脱贫

新疆克孜勒苏柯尔克孜自治州阿图什市,吐古买提乡吐古买提村建了赛马场,还建设了休闲区,有沙地摩托和休闲餐饮、民俗文化、峡谷旅游等项目。巡边归来的护边员在闲暇的时候会聚集到赛马场“较量”一番。图片作者:陈杰 刘旻/视觉中国

天山南脉的群山,雄壮寂静。在海拔3000多米的边防卡点,买买提•哈斯木向住勤房里其他队员示意:一切正常。 新疆尔自治区公安边防总队资料显示,全疆约20.5万平方公里的边境管理区中,常住人口约120万,平均每平方公里内不到6个人。

除了靠和公安边防部队戍边,只有发动和依靠边民,才能随时掌握边境的各种情况。

而买买提•哈斯木这样的护边员,在柯尔克孜族人世代居住的地方,熟悉山路、熟悉村落、熟悉彼此。陌生人造访或是有人偷越边境,他们一眼就分得清楚。这让他们多了信息员功能,可以及时向治安管理部门报告情况。

这里地处南疆,集边境地区、民族地区等特征于一身,不仅战略地位极其重要,也是新疆脱贫攻坚的主战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