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张晓

华商基金张晓:当前医药板块估值处于历史相对底部 看好三大方向

智通财经APP获悉,自9月底以来,医药板块开启了一波强势反弹行情,不少上市公司表现抢眼。华商基金张晓表示,,国内创新药企进步很大,在新靶点上和海外同行的差距大幅缩短。加上医保谈判价格降幅可控,纳入医保后可以快速放量。创新器械方面,海外产品迭代进入瓶颈期,国内企业后发优势突出,产品结构升级及国产替代进程在加速;,CXO公司业绩的韧性依然很强,市场对创新药投融资的担忧导致其估值逐步下降,但是行业发展的逻辑并没有被破坏,目前投融资预期或处于底部,改善在即;

从投资框架看,张晓把公司归为两类:一类是赛道股,另一类是价值股。对于赛道股,张晓自上而下按照景气度来筛选,在顺应社会发展趋势的高景气赛道中,选择受益于政策驱动的子行业,通过上下游验证以及财务数据方面的逻辑分析,在合适的时点进行布局。

张晓强调,“对于医药行业来说,政策因素非常重要,不仅要自上而下关注行业景气度,还要关注政策层面的变化。”对于价值股,她认为,要自下而上寻找机会,从上市公司的业绩确定性、管理层稳定性、估值匹配性等方面入手,更多关注竞争壁垒。医药板块估值目前仍处于历史相对底部。从政策层面看,医保谈判以及集采价格降幅可预见性增强。从药品方面看,被集采的品种销量重回稳定增长势头,集采的影响在逐步弱化。

全国人大代表张晓建:好政策帮我们渡过了难关

日前,国家税务总局唐山市税务局党委书记、局长岳广建一行人来到唐山万浦热电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万浦热电”),走访第十四届全国人大代表、万浦热电检修部副经理张晓建。

座谈中,岳广建向张晓建介绍了唐山税务系统2022年在落准落好“减税降费+缓税缓费”、优化税收营商环境、促进税收改革等方面做出的努力和取得的成效,虚心听取张晓建对税务工作的意见和建议。

据了解,万浦热电位于滦南县,每年为该县近50家工业企业全年供应蒸汽,冬季为城区近500万平方米建筑采暖集中供热,同时发电并入冀北电网,在地方经济社会发展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近年来,受国际能源危机、新冠疫情等诸多不利因素影响,煤炭价格大幅上涨,加之投资5.7亿元新建了2台新设备,公司压力骤增,经营面临巨大挑战。我每天心里七上八下的,为十几万老百姓夏季制冷用电、冬季供暖用‘热’而发愁。”张晓建说。

关键时刻,好政策陆续出台。2021年底,国家对煤电和供热企业实施“减、退、缓”税政策。2022年,国家实施更大规模的增值税留抵退税政策。“税务干部如及时雨一般来到企业,讲解政策要点,辅导网上操作,耐心答疑解惑。235万元的缓缴税款和2747万元的退税款陆续到账为企业解了难,员工士气也涨起来了。”

税费优惠政策的精准落实帮助企业纾困解难,提振发展信心。便民办税缴费服务举措为企业减负担、增便利。“国家政策是企业的坚实支撑,税务部门推出的远程帮办、问办协同等办税缴费举措想企业之所想,急企业之所急,让企业在便捷、高效的办税缴费体验中用足用好政策红利,感受到税务部门的阵阵暖意。”张晓建说。

谈及今年,税务总局连续第10年开展“便民办税春风行动”,张晓建满是期待,“希望税务部门推出更多办税缴费新举措,持续优化税收营商环境,把春风行动搞得有声有色,让税费优惠政策转化为帮扶企业的成效,让企业切切实实享便利、得实惠、促发展。”(高振新 郭雨乔)

“嫂子赚钱少得不配吃饭”妻子一脚踹婆婆下桌:这是您女儿说的

当然除了婆婆,小姑子在一个家庭中也是一个关键性的人物,也有着重要的作用。

婆媳矛盾不能太突出,与小姑子的矛盾也不容忽视。双方理应互相尊重,攻克艰难。而不是争风吃醋,谁的地位在家里更重要些。

十个小姑子会有九个觉得与嫂子难相处,而十个嫂子也会有九个觉得与小姑子难处。

张小毕业于一所普通的本科,而自己的丈夫王生则是隔壁重本毕业的研究生。二人通过学校联谊一见钟情,相识相知相爱最后喜结连理。

婚后,王生主外,张小主内,偶尔去学校上钢琴课,王生忙得不可开交,常常出差,又怕张小觉得都孤单,便将她带回家住。

王丽是家中老幺,王生的妹妹,因着王生父母老来得女,因此备受宠爱。性格颇嚣张跋扈,任性妄为。

没想到闺蜜却不帮着自己说话,“什么亲戚,我与我大哥哥有着割不断的血缘关系,怎么是亲戚了,”王丽暗暗较劲,“我一定给我的这位新嫂子一个好好的下马威。”

“张小,下午我要跟丽丽去商场买衣服,你把晚饭做了,把家里卫生打扫一下。”张小眼看自己的婆婆挽着打扮得光鲜亮丽的小姑子要出门。

“好的,妈。”张小答道,本来王生的本意是让自己来婆家住是为了不无聊,眼下来了半个月每天累得像佣人一样,每天干这干那,弹钢琴的手都磨出了一层薄茧,甚至长出了肉刺。

“糖醋排骨这种怎么做怎么好吃的东西能做到这么难吃也是不容易。”小姑子一边吃一边挑刺,“还有这个可乐鸡翅,真的好咸,我们家盐是不要钱的吗……”

张小心里一阵委屈,但等到去收盘子的时候,却发现盘子里空空如也,嫌难吃还吃得这么干净。

王丽赶紧把衣服拿出来,“你知道这件衣服多少钱吗。这是我大哥哥从米兰给我带回来的,不能机洗,只能手洗,土老帽。”

“我不要,”王丽摇摇头,“外卖都是把店里快坏的水果给你,我要你下去给我买。”

“那就买完在洗衣服,我大哥哥在的时候都是他给我买的,既然你嫁过来了,就你给我买。”王丽不依不饶。

“丽丽,你也不小了,能不能不要什么事情都要麻烦别人。”谁知话还没说完,婆婆从屋里走出来,“丽丽叫不动你,我总叫得动你吧。”婆婆一脸不耐烦,“你公公要吃西瓜,就要吃威名路那边的,你快去买。”

威名路离着家里至少五个路口,眼下又是正午,张小觉得心里十分委屈,却又不能不听婆婆的话。

醒来时刺鼻的消毒水味道,询问医生才知道,自己竟然是中暑了,被好心人送到医院来。

“叫你买个西瓜到现在才回来,西瓜呢。”婆婆冷眼斥责,却丝毫没有因为自己消失了一下午而担心。

“妈,我中暑了,被人送到医院,刚刚才醒。”婆婆的言行让自己感觉十分寒心。

“身体这么弱,一看就不好生养,还不赶紧做饭去。”婆婆竟然丝毫都没有关心自己。

做完饭已是八点多,忙活了半天,张小觉得自己又要晕过去。只想赶紧吃饭补充些能量。

在婆家的这半个月,张小觉得每时每刻,自己的内心都在经受着挑战,自己的底线被别人踩成了一滩烂泥。

自己中暑,躺在冷冰冰的医院,消失了一下午无人问津,每天像保姆一样地伺候着这一家人,却永远换不来一丝一毫的尊重。

“是吗。”张小嘴角泛起一抹冷笑,抬腿就踹了一下婆婆的椅子,谁料婆婆一个没坐稳,竟然摔下地,狠狠地摔了一个蹲,“听见了吗,妈妈,小姑子说你呢。”

大约,也没料到张小会反抗,不再任由拿捏,一家子都没反应过来,张晓坐下拿起筷子就开始吃饭,嗯,还是肉好吃啊。

“反了你了。”婆婆反应过来,从地上爬起来,刚要给张小一巴掌,客厅的门开了。

婆婆和小姑子便如看到了救世主一般的跑了过去,开始控诉冤情。左右吵得王生皱起了眉头。

听完左右的陈词,谁知王生并没有对张晓发脾气,反而先关心自己,“头还疼吗?还要紧吗。委屈你了。”

“妈,这事是你做得不对,王丽是您的女儿,张小就不是别人的女儿了吗。”王生的语气里已经听出来有些生气,“倘若今天王丽嫁出去被婆家这么对待,您还不早杀过去了。张小一个人中暑在医院在难受啊,如果是王丽,您心里能接受吗。”

“你也别说话,你自小跋扈,我也就宠着你了,但是你实在是得寸进尺,张小和我们是一家人,倘若哪天你嫁人了,你被这么对待,你觉得你会怎么样呢。”言罢,“今天,我带着张小回我家睡。”

“不怪你,我知道你是不小心的,”王生揉了揉张小的脑袋,“只是,下次,可别再这样了。”

“我不是说这个,我的意思是下次受委屈别再一个人憋着了,当然了,也不要再乱踹了……”

本来就没有感情基础的两家人,突然因为结婚这件事就变成了一家人,说是特别亲密,也是不可能的。

保持距离,互相尊重,少管闲事。对于小姑子来说,哥哥又小家了,他的时间和关爱将不再属于你一个人,就尽量保持距离感,懂分寸。而对于婆婆说,善待别人的女儿就是善待自己的女儿,对待儿媳不好的时候,多想想自己的女儿。

而作为一个女人,无论是姑媳问题,还是婆媳矛盾。面对事情都不可以一味地退让,要有自己的底线,忍无可忍,无须再忍。也不能过于悲观,更不能一遇到问题,就以离婚说事。

当然,选老公的眼光也非常重要,结婚之前应该多了解一下丈夫的家庭环境。倘若丈夫很爱自己,其实有很多办法都可以解决这些问题的。由爱而生的勇气,可以抵抗世间所有挫折。

而对于那些因为嫂嫂存在而感到心里不平衡的小姑子来说,父母兄弟有了嫂嫂以后,并不是不爱自己了,只是每个人都有每个人的人生,所以没必要跟嫂嫂闹得很僵,伤害嫂子也是在伤害自己与哥哥的感情。等自己出嫁时娘家就是自己最强大的后盾,自己去了别人的家里,成为了别人家里的嫂子,如果遇到这种问题,自己会怎么做,希望小姑子怎么做,是不是也希望家庭和睦,是不是也会因为别人的冰冷而感到难过。如果真等到裂痕无法修复的那一天,恐怕为时已晚,届时就得不偿失了。

全国孝老爱亲模范候选人:张晓事迹(图)

张晓,男,17岁,共青团员,甘肃省平凉市崆峒区宝塔社区人,平凉二中高三(10)班应届毕业生。

张晓4岁丧父,母亲曹雪红重病卧床。他自小挑起家庭重担,克服常人难以想象的困难,精心侍奉瘫痪在床的母亲,并以顽强的毅力完成了小学到高中的全部学业,用自己14年的行动实践着百善孝为先的传统美德。

从4岁起,张晓开始学习煮饭、侍候母亲。锅台高,够不着,他就踩着小凳,趴在锅台上做饭,时常被沸出的米汤烫伤胳膊。上小学时,张晓每天要帮母亲穿衣、洗脸、刷牙、梳头,还要捡柴、生火、做饭,洗衣服。读初一时,长年卧床的母亲病情不断加重,一度大小便失禁,张晓每天要给母亲接屎接尿,擦洗身体。他最惦念的是母亲,邻居送他一个馒头,他要留给母亲,别人给的好吃的,他总能找出自己不喜欢吃的理由,留给母亲吃。张晓的邻居何彩兰老奶奶说:这娃娃太孝顺了,我活了这么大没有见过这么懂事的娃娃!

毫无生活来源的张晓家生活一直十分艰难,在政府、武警官兵、邻居、老师、同学和好心人的帮助下,母子俩渡过一个个难关。家里再困难,日子再苦,张晓也不愿给好心人增添负担。有的人留下电话,让他有困难时联系,但他从来没有主动打电话提要求。怀着一颗感恩的心,张晓把每位好心人的帮助记入自己的《恩人簿》。一到周末,张晓忙着洗衣服、做家务、照顾母亲,还要抽时间给洗车行打工、捡垃圾贴补家用。

虽然家庭生活十分困难,张晓却很阳光乐观。在学习上,他和同学互帮互助;在生活中,他乐于助人,关爱他人。贫困中坚守的阳光男孩,是同学们和老师对张晓的评价。苦难没有压倒张晓。小学阶段的张晓,年年是学校的三好学生。进入初中、高中,学习也不曾落下。上高中的张晓学习更加用功,每天起早贪黑,忙于学习和照顾母亲;他每天都是早早起床,把母亲从床上抱到凳子上洗脸、梳头,打扫完家里的卫生就赶忙去上学。中午又急急忙忙赶回家先侍候母亲方便,再做饭,一口一口喂给母亲吃,然后又骑着破自行车赶到学校。张晓靠着自己的努力,以顽强的毅力完成了小学到高中的全部学业。

中国青年报6月14日以《张晓:含泪奔跑的阳光少年》为题刊登张晓事迹后,人民日报、光明日报、中国教育报等媒体随后作了报道。

高大英俊风流倜傥!看淡名利毅然退圈!

不知大家还记不记得张晓林这个演员,这个演员对于60后、70后应该比较熟悉,80后也可能看过他的片子,再往后90后、00后应该完全不认识他了。我对于他的印象一直停留在《封神榜》这部电视剧上,这部剧在当时可谓家喻户晓,影响巨大,因此张晓林饰演的武王姬发,也跟着电视剧的热播而被大家熟知。他在剧中形象高大俊朗,富有正义感,给观众留下了深刻印象。

最近20年张晓林已经渐渐淡出了演艺圈,现为上影剧团的副团长。张晓林是娱乐圈为数不多的可以看清自己的人。当年他出演了几部电视剧就大火,但是他自己却清楚地知道自己的分量,他自认德不配位,只是社会把他捧得太高了,这个社会不管明星做什么都是对的,随便穿件衣服就能引起流行,随便说句话就会得到呼应。他深知要想在娱乐圈长久地发展下去,还是要更加奋进,突破自己,而不是被名和利蒙住了双眼。也许是看淡透了娱乐圈的浮华,张晓林最终还是淡出了娱乐圈。

虽然离开了荧幕,但是他依然从事着他热爱的表演事业。祝福他一帆风顺!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实力派书法家张晓作品欣赏

张晓,河南南阳人,1966年生,实力派书法家、中国艺术家协会会员、中国书画院院士、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南阳师院兼职教授,中国武当山书画院副院长、南阳市卧龙区书法家协会副主席,东方书画院院长,中国艺术品收藏鉴定中心认证为一级书法师。书法润格每平尺10000元(中国书画收藏鉴定中心第11O号)。

近年来先后在北京、上海、广州、郑州、东莞、衡阳、十堰、大连、南昌、泰安、连云港、福州、等地举办近两百场书法笔会。2O17年初受文化部邀请,赴俄罗斯参加“一带一路中国艺术家走进俄罗斯”活动,获俄罗斯符拉迪沃托斯克文化部长加娃娜颁发的艺术成就奖。2014年6月出版个人专辑《中国书画家张晓》。

艺术家张晓:找到发自内心的亲切感后关于“乡村美学”我们又该如何表达?

年前,《小宇宙:科技主导下的情感》展览给我们提供了一个邂逅张晓的机会,《每日经济新闻》记者(以下简称“NBD”)与张晓相约在他的工作室——一个被人们强烈建议纳入“4A级景区”的地方,并与他展开了一场对线年来,张晓深入中国乡镇,拍摄、收集了上万件民间工艺品。他自己也戏称这大约两百平方米的双层空间为“民间工艺展馆”,因为刚搬来时,这里还只是一个空空荡荡、如美术馆一般的“白盒子”。

刚走到张晓工作室的玄关与庭院,我们便看见了他从各地搜罗到的物件。在这之中,不乏有与普通成年人齐高的雕塑以及一只大型兔子模型,“本来朋友养了两只,但是它们老打架,他就给了我一只。”

用“满满当当”来形容工作室内部毫不为过。在一张摆满各路“神仙”的工作桌前,张晓告诉我们,“一条”在不久前来工作室拍视频,于是他将不少放在储藏室的民间工艺品一一取出,由此才摆满了整张桌子及边缘。

步入二楼,苹果成了另一大主题。这里是苹果百货大楼的“基地”,铺满了以张晓拍摄的以苹果为创作主题的各类衍生品:口罩、飞盘、太阳椅、时钟、便签纸……

苹果百货大楼创办于2022年2月,定位为艺术平台以及设计品牌。之所以是苹果,与张晓的家乡——山东烟台海阳台上村密切相关。1981年出生于的张晓,在成为摄影艺术家之前,他曾担任摄影记者。2013年,结束了4年的《海岸线》系列拍摄,张晓回到家乡,并以故乡为创作灵感开启了系列创作。

烟台作为苹果的重要产区,自然也成为了主要呈现对象之一。张晓将苹果抽象化为一个符号,并邀请观众来关注其背后的隐喻,“至于有什么具体的隐喻,我觉得观众可能会有不同的想法。”

NBD:“乡村审美”其实是近年来有关你的报道中的一个重要关键词。当初,促使这种转向的契机是什么?如今,你对“乡村审美”又是如何看待的?

我在表姐家的相册里发现了作品《大姐》的素材。相册里有一大堆类似的照片,单看一张你会觉得很粗糙,但看完十张之后,你就能意识到原来所有的照片素材都是大姐的同一张脸,只是用很粗暴的PS方式把脸换到了时尚模特或明星身上。这个东西就特别吸引我。虽然在我们现在看来,这并不是那么好看,但当地人会觉得很美。

我还找到了乡村照相馆的人,跟他展开了一系列的合作,以此满足更多乡村人由于地域和物质条件限制,在当时无法实现的“梦想”。合作的起因其实就是(这个东西)足够简单:技术上不会有太多的问题。还有一个要素:廉价,这个东西如果价格高了,在农村地区也做不了。

另外一个重要因素:村民之间的攀比。比如谁家里有了(这类照片),自己也想弄一个。我还没做《大姐》的时候,我家里已经也有了这种作品,大致是把我爸我妈头拼在一起的照片。

在某一个时期,我会突然意识到,“乡村审美”是一直存在于我们内心的。因为我也是从那样的环境里走出来的,只是你以前没有注意到它。但是,当你如今找到它的时候,你会觉得特别亲切。

NBD:你曾提到,包括城市人在内,都有一种缺乏归属感的内心感受。在这样的背景下,乡村审美可以如何帮助人们缓解情绪?它存在的意义或者价值是什么?

当然,这不是说当代的东西就不好,我觉得传统和当代的审美是需要并存的。具体来说,一部分是存在于你没有更多的自我意识时,因为被迫处在那样的环境从而造成的规范或培养;一部分是你后来有意识地去学习到的新的、当代的审美。这两种东西我觉得都是不可缺少的,也没法去改变的,因为它们已经在你内心里了。

所以,我会去找那种在我记忆里的东西。这个东西很奇妙,比如说我收藏的民间神像,并不是说是我会看它的工艺或者它的保存的好坏,其实就是一眼看上去你会觉得:这就是我想要的东西,所以我就会去把他们找回来。

关于乡村审美,我们并不能去评判它的好或者坏,它只是现实存在的。当然,我们不能说它不好,也不能说它是美好的——依照当代或现在的审美,它确实并不是那么完美,但它是有需求的。

NBD:之前你的作品,如《他们》和《海岸线》系列更多是摄影作品,但我们注意到你近年的作品已经是以较为多元的呈现方式了,这种转变来源于?

张晓:最直接的原因就是作品的需要。不是为了一个新的形式去使用一个形式,而是我要去做的这个项目,它就适合这样的方式。

比如最早我做摄影使用的摄影器材,好多项目都是用一百来块钱的相机或者直接用手机拍出来的。不是说很贵的器材就不好,它当然很好,但是有些就是不太适合。我有的项目也会租用几十万的设备。

最近这些年,一些阅历和观看的东西,会让自己有一个视野和手法上的突破——会觉得原来艺术不只是可以这样,摄影不只是可以这样,还可以有更多新的、不同的方式,我也特别愿意去做一些这样的尝试,不太想去重复之前的工作方法,所以才会有了现在越来越多的形式。

NBD:以你在成都市美术馆B区《小宇宙:科技主导下的情感》展览中的作品为例,其中有一个苹果树灯饰,算是你刚刚提到的具体实践吗?

张晓:对,那个作品是我很多年一直都想做的一个项目,但一直没有找到一个合适的机会。

自贡的灯会是我一直在关注的,同时,我老婆也是自贡人。每次去看自贡灯会的时候,我就特别感兴趣,想要有一天一定要用这种方式来做作品。正好这次展览的场地和条件都允许,而且就在四川本地,所以就这样把它呈现出来了。

还有铁皮苹果筐,也是第一次以这样的方式来展出。以前很多展览的地方,因为层高的原因实现不了运输苹果时叠放在一起三层或四层的真实高度,只能单个放,这也是第一次把它们放到一起。

NBD:说到苹果,你曾提到过苹果本身的种种隐喻。你是如何通过创作来体现这种隐喻的?

张晓:在我老家,每个人的生活都跟苹果有关,几乎所有人都在种苹果。苹果在全世界很多地方也有不同的寓意,比如说希腊神话中间接导致特洛伊战争的“金苹果事件”。

我曾经的作品《紫气东来》,用4000个真的苹果做了一个很漂亮的楼梯,当时就有很多人会给作品起名字,比如“平步青云”或者是“平平安安”,各种名字都有,我觉得特别好。

但是,随着时间的变化,作品的苹果就会腐烂,作品会变成一个新的楼梯造型,是由里面的钢针和钉子组成的一个楼梯——在一个很好看的外表下,它其实是暗藏了很多危险的东西。

NBD:此前,你的作品可能大多面向的还是业内藏家。推出苹果百货大楼品牌以及相关衍生品背后的考虑是什么?

张晓:一方面,推出衍生品是希望把这些艺术品的价值最大化。很多作品可能价格比较高,并不是每个人都可以收藏,但是衍生品可以做到价格比较低,大家都可以购买。

另一方面,我自己本身还有一种设计的欲望,在做产品开发的时候都是我一个人在做,我觉得很快乐,很享受这个过程。

除了做衍生品之外,通过“苹果百货大楼”这个品牌,我们还有一个更大的项目——做出版。2023年,我们会做一些出版的项目,因为现在很多摄影师最不缺的就是照片,但并不太有机会在展览里呈现。所以,我们主要会把艺术衍生品和出版物作为苹果百货大楼的两个项目。

NBD:也就是说,艺术衍生品能提供另一种让普通消费者接触到艺术家及其作品的途径?

有个很好玩的事情,现在好多人给我说:“我是你的藏家”。一开始我还很疑惑,后来才知道他们说的是买过我们推出的一款打火机。当然,每个人不一样,可能有些人会比较忌讳,要控制数量或者什么,但我希望更多人可以拥有这些东西。

其实,从衍生品和作品来说,在国外你可以感觉到它们完全是两个系统的东西,我个人觉得这是完全不冲突的。所以,我希望能有更多人通过衍生品接触到我的作品,这也会让大家觉得比较轻松。

NBD:你的创作策略在整体上经历了一个从动到静的过程,并主动推出了品牌。在此转变过程当中,你的感受如何?

张晓:整个过程没有什么特别明显的感受,觉得就需要做这个阶段的事情。这是一个自然而然的过程,并不是一个很刻意的过程。

以前那种在外的方式,就是有东西在我们前面“冒”出,我们只是把它展现出来。现在,我们可能更多需要用自己的思考把这东西表达出来。

也有人觉得我不拍照片了,但其实我应该是拍照片最多的人。我现在不太想和以前一样,半个月或者一个月去拍一个项目,然后整理出来做展览,那个力量太小。最近五年,我拍了很多照片,从来没有做过展览,也从来没有整理过。合适的时候,我会做一个整理,以完整的作品形式呈现出来。

【逝者】张晓

“她的笑容总是那么温暖,她的眼睛总闪着快乐的光,她大大咧咧却心思缜密,宽容大度又善良可爱,她把坚强乐观给了身边的人。”5月19日张晓离开了这个世界,很多认识和不认识她的人,都在网上发帖悼念,网名为“幸福罗拉”的人如是写道。

张晓1973年11月出生在内蒙古察哈尔右翼前旗,1996年7月自兰州大学新闻系毕业后进入佛山日报社工作,1999年3月来到深圳法制报社,2006年2月调入深圳特区报社,不久即在深度报道部担任首席记者。在同事眼里,她是一位优秀的记者,一位乐观热情的朋友。可惜天不假年,年仅40,英年早逝。

和张晓认识的人,都知道她成天乐呵呵的,似乎从未有过烦恼,患了癌症之后,她的乐观更透出无比的坚强。

2010年7月,她刚被确诊肺癌不久,正在北京肿瘤医院治疗,我们受报社委托去看她。这是确诊后第一次和她见面,一路上我们都在思考,该向她说些什么呢?她得的毕竟不是一般的疾病,担心话说得不好,会增加她的思想负担。

没想到这次见面,交谈中她始终笑声不断,早已从突如其来的打击中恢复过来,根本不像一个癌症病人。在临时租住的小套房里,她和老公早早备好了几大盘香甜的西瓜,一坐下就热情地拿给我们吃。她主动聊她的病情,说医生建议不用做手术,直接进行保守化疗,神情是那么轻松,让我们本来沉重的心情变得开朗起来。只是因为化疗,她的脸看起来有些苍白、浮肿。谈病之外,她还特别关心报社的事情,“你们这么忙,可惜我现在不能帮助做点什么!”说话时,我们能感受到她的伤感。但给人的感觉,她好像随时准备再回报社上班。

不久,她回到深圳的家中,报社多次派人看她,每次见面,她都是那么乐观,身体状态看起来也很好,以至于好几位同事从内心发出疑问:是不是诊断错了?

一开始查出癌症时,医生告诉张晓家属,病情已经是中晚期,也许只能坚持几个月。她用自己的乐观与坚强,居然坚持了3年!如果真的有天堂,张晓一定会把笑声也带到那里,让更多的灵魂感受快乐。

作为西北女子,张晓浑身散发着豪放与热情。不论是什么人,她都聊得来,只要她在场,场面就不会冷清。同事间一起吃饭,几乎每次她都是最后一个吃完。因为她和大家总有说不完的话,影响了她吃东西的速度。同事遇到什么事,她会主动帮助出主意解决。因此,在同事尤其是年轻同事眼里,她是位热情阳光的好大姐。

她的性格决定她天生是好记者的料。2007年张晓在广东阳江采访打捞古沉船“南海一号”,清晨5点与一帮记者和工作人员集体乘采访船去打捞现场。到了现场附近,张晓被告知只有极少数中央媒体记者可以上打捞船采访,其余记者只能在采访船上“远观”。在乘船途中的一个多小时中,张晓和打捞局的工作人员聊得火热,最后在他们睁只眼闭只眼的“掩护”下,竟让她“混”上了戒备森严的打捞船。她善于与各类人打交道,有外出采访任务时,报社记者都愿意和她结伴同行。

张晓做新闻始终充满激情,干事风风火火,比很多男记者还能吃苦。深度报道部记者要经常出差,前几年,她的孩子还在上幼儿园,丈夫又经常出差,但只要有外出任务,她都拎包就走。2006年,她有一半以上的时间在全国各地奔波。有一次出差感冒了,晚上去医院吊水,白天仍然坚持采访。

2010年4月在汕头采访打捞“南澳1号”。正式打捞的前一天,不少媒体记者来到码头,准备从汕头市赶往打捞现场南澳岛,但由于风大浪急,去岛上的渡轮停航,大家不得不重新返回市区等天气好转。但张晓没有折回市区,而是在码头上和摄影记者费尽周折找到了一条准备开往岛上的小船,说服对方带上他们。摄影记者回忆当时的情景十分后怕:“就像坐海盗船,随时都可能翻船。”船开出不久张晓就开始呕吐,到对岸后,在地上足足坐了半个小时才能说话。次日,很多乘渡船到现场的同行纷纷说她“简直是要新闻不要命了”。

采访“南澳1号”之后,张晓马上又投入上海世博会采访。十几天的时间里,她每天世博园一开门就跑进去采访,晚上到很晚还在写稿。采访结束回到深圳,我们发现她声音有些沙哑、显得异常疲倦,就问她是不是感冒了,她说就是有点累,休息两天就好。其实,这时候癌细胞已经在疯狂地吞噬她的健康。不久之后,她就被查出了肺癌。从此,她再也没能回到采访一线。

(本文原题《天堂也会多些笑声追忆英年早逝的深圳特区报首席记者张晓》,作者系张晓同事,发表时有删减)